食物相暴露條件下尼羅羅非魚對砷的累積與轉化
【摘要】:為研究不同類型、不同營養級的生物對砷(As)的累積與轉化作用,采用室內培養試驗,選取雜食性淡水魚類尼羅羅非魚(Oreochromis niloticus)為研究對象,讓其分別攝食暴露于1 mg·L-1砷酸[As(Ⅴ)]水溶液中15 d的浮水植物青萍(Lemna minor L.)、沉水植物輪葉黑藻(Hydrilla verticillate)、節肢動物日本沼蝦(Macrobrachium nipponense),研究不同食物相暴露條件下尼羅羅非魚對砷的累積與轉化作用.結果發現:動植物能吸收并累積水中的砷,且隨著暴露時間的增加,其對含砷水環境有一定的適應性;尼羅羅非魚攝食不同類型的食物之后,其肌肉組織中累積的砷含量不同,但總砷量與食物相中的濃度趨勢一致,為投喂青萍組投喂輪葉黑藻組投喂日本沼蝦組;當羅非魚通過食物攝入砷,相較于一甲基砷酸(MMA)和二甲基砷酸(DMA),As(V)更容易轉化為亞砷酸[As(III)],砷被蓄積與轉化后主要以砷甜菜堿(AsB)的穩態形式存在;不同生物對砷的累積和轉化方式不同,水生動物更易將無機砷甲基化為毒性較小的AsB;投喂日本沼蝦的羅非魚對砷的生物轉化能力最高,砷在營養轉移過程中可沿食物鏈傳遞但沒有在羅非魚中生物放大.
|
|
|
|
1 |
楊萬喜;日本沼蝦精子在真蝦部Caridea生殖進化中地位的研究[J];東海海洋;1998年04期 |
2 |
董秀英;談奇坤;;巢湖日本沼蝦的繁殖周期及其資源量估計[J];安徽師大學報(自然科學版);1987年02期 |
3 |
章駿,張慧綺,袁維佳;日本沼蝦感光細胞中Gq蛋白α亞基的鑒定與亞細胞定位[J];上海師范大學學報(自然科學版);2004年03期 |
4 |
蔡雪峰,羅琳,朱繼龍;日本沼蝦眼柄結構的研究(簡報)[J];西南農業大學學報;2000年02期 |
5 |
陳靜;宋光同;何吉祥;黃龍;吳本麗;汪翔;武松;;安徽省10個日本沼蝦群體遺傳多樣性微衛星分析[J];淡水漁業;2018年03期 |
6 |
李曉英;許燕;;日本沼蝦感光器Gqα基因的擴增及分析[J];上海師范大學學報(自然科學版);2006年03期 |
7 |
李義;溫度、pH對日本沼蝦血清酚氧化酶活力及穩定性的影響[J];海洋科學;2002年10期 |
8 |
張文宜;張世勇;陳校輝;喬慧;蔣速飛;熊貽偉;金舒博;龔永生;傅洪拓;;日本沼蝦幾丁質酶1C(MnCht1C)基因的克隆及表達分析[J];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;2018年02期 |
9 |
燕飛,李彥芹,康現江,張春光,劉龍;日本沼蝦卵巢發育特征及其蛋白質的變化[J];河北大學學報(自然科學版);2001年04期 |
10 |
楊萬喜;日本沼蝦三種細胞器在精子發生過程中變化的研究[J];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;1998年01期 |
11 |
廖家遺,吳強;日本沼蝦腦神經元中微絨毛小管的觀察[J];動物學雜志;2001年05期 |
12 |
吳?;?劉寒文;尼羅羅非魚抗寒性狀若干指標初探[J];淡水漁業;1997年05期 |
13 |
謝惠安,梁山,劉大海;尼羅羅非魚對汞富集的研究[J];安徽大學學報(自然科學版);1994年01期 |
14 |
邢湘臣;;尼羅羅非魚的八大優點[J];大自然;1988年03期 |
15 |
戚蘭,柯慧芬,鄭春燕,張紹陽,謝優剛,沈文英;日本沼蝦和南美白對蝦免疫因子的比較研究[J];紹興文理學院學報(自然科學);2003年10期 |
16 |
鄭微云,王藝磊,楊?,P,汪家紅;尼羅羅非魚視頂蓋細胞構筑及其誘發電位特性[J];熱帶海洋;1993年02期 |
17 |
劉筠,劉國安,陳淑群,劉楚吾;尼羅羅非魚性腺發育的研究[J];水生生物學集刊;1983年01期 |
|